鲜花背后的故事 ——记盾构主轴承国产化背后的英雄
来源:原创
阅读:71次
作者:刘世勇
发布时间:2017-02-19 19:23:40
2016年11月26日,我国首台使用国产主轴承的再制造盾构在合肥顺利下线,并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验收。宣告了盾构设备关键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研制成功,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此类高端轴承的历史。突破技术核心,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央视等多家媒体报道,得到行业的认可和赞扬,为中铁隧道集团公司赢得了声誉,在这些掌声与鲜花的背后,是一支团结一致、默默奉献的专业团队。
2016年6月开始,专用设备中心根据中铁隧道集团公司的指示,为适应合肥地质条件,开始安排专业团队,着手S261盾构的再制造。
这是一只盾构再制造的专业团队,他们有着过硬的专业技术和丰富的盾构再制造经验,他们先后参与了CT002H(原海瑞克S217)、CT001K(原小松K02)等盾构再制造项目。在这些项目中,不断的锤炼专业技能,积累经验。并在实践中将队伍更牢固的凝聚在一起,打造出了一只团结向上。吃苦奉献的优秀团队。在合肥海瑞克S261盾构成功再制造的背后,就是他们在践行着中隧人的诺言,坚守隧道子弟兵的责任。
团结,是他们创新奋进的不竭源泉。
他们,是一群有理想、有作为的当代青年,为了同一个目标聚集在这个团队里,他们追求卓越,更优更新,在多个项目里一起战斗,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他们是最优秀的团队,从S261盾构再制造的初始,他们就做了最清晰、最科学、最合理的任务分配。这是他们多次盾构再制造高效完成所积累的经验。但在整个项目过程中,从未出现各自打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事情。无论是谁当天任务不能按时完成,大家干完自己的工作都会去帮忙。对那些刚到团队里的新人和见习生尤为照顾,7月份,新一批的见习生到项目上实习,按要求需要跟着班组作业,此时项目正拆解拖车轮对,需要用大锤把轮轴顶出来,有位叫刘罗浩的兄弟从见习生手里夺过大锤说,你们刚毕业没干过这么重的活,还是让我来吧,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位兄弟年龄比我们还小。
项目上大多数是北方人,吃不惯车间里做的徽菜,于是就有兄弟建微信群,为大家从外面买晚饭,每天下午下班在群里吼着报饭似乎成了枯燥的工作中的一道独特调味品。正是这样和谐的氛围,团结一致的团队才如此高效顺利的完成S261盾构的再制造。
奉献,是他们克难制胜的不二法宝。
他们拧成一股绳,不抛弃不放弃,积极进取。都满怀热情和对团队的忠诚,一锤一锤的默默奋斗,谁也不愿意让自己拖了这个荣誉团队的后腿。
他们中的很多人是刚结束上一个项目,还没来得及回家,就投入到S261盾构的再制造工作中了,我常看到他们抽着烟满脸忧愁,常听到别人说起,说他们回家想抱抱女儿,陌生的脸庞却把女儿吓哭,谁不想能常陪伴在家人身边,回家有妻子的问候和热腾腾的的菜饭,女儿扑在怀里要抱抱,可以用胡子扎扎她的脸。而这些兄弟伙们只能用电话寄托思念,却从未埋怨。因为大家为了同一个目标、在同一个战壕默默奉献着。
还有热恋中的小伙,每每都只能用恳求对象的理解与宽容。项目上的设备监理李陶朦为了S261盾构再制造过程的安全可控、质量达标,从早到晚整天在设备生产车间盯着,不敢有一丝懈怠,再三地推迟了他的婚期,知道项目圆满结束,他才喜结连理。
这是一只团结一致,敢于奉献的优秀团队。尽管每一位兄弟有困难,兄弟伙们都会主动去帮助他度过难关,但有些兄弟不想让大家为他担心,不想让自己家里的事影响项目、影响这个团队,独自默默承受。在盾构组装的关键时候,陈亚龙的母亲和王春晓的岳母先后生病住院,急需做手术。家里都等着、盼着他们回去,而他们都没有声张,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独自承受,在加班加点的工作中默默承受两难选择的煎熬,一边是亲人的召唤,一边是集体的需要。离开回到亲人身边去是人之常情,是兄弟们都理解与支持的,没有人责怪,而继续工作必然在痛苦中挣扎。难以想象是什么力量让他们留下,直到S261组装完成,才急急忙忙的赶回生病的亲人身边。是团结?是责任?还是这支队伍所具有的精神品质?设备中心在了解情况后对他们送上了慰问,希望他们有困难要及早讲出来,大家一起渡过,但他们还是私下表示,不能因为个人的事影响整个团队的工作和荣誉。
在一线项目上,有很多很多这样感人的故事。他们都是鲜花背后的英雄。也正因为有了这些可爱、可敬的人,有了这些默默奉献的人,才成就了这个优秀的团队,他们用自己的团结、勤劳与奉献为个人、为这个集体挣得荣誉。展示着新时代中隧人的独特风采。